联华证券配资网_实盘股票配资公司_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首页 联华证券配资网 实盘股票配资公司 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融资买入股票 82年大陆致信蒋经国商谈统一,蒋提出要求,邓小平反问:这现实吗

发布日期:2025-02-05 02:05    点击次数:124

融资买入股票 82年大陆致信蒋经国商谈统一,蒋提出要求,邓小平反问:这现实吗

关注“张溥杰”融资买入股票,每天带您遨游知识的海洋。感谢您的支持!

文/张溥杰

编辑/张溥杰

“蒋经国提出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这现实吗?

“你那个‘三民主义’在中国(大陆)搞了22年,1927年到1949年,

中国(大陆)搞成了什么样子?”

“‘中国人站起来了’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是1949年,

使中国人站起来的,不是蒋介石,

而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先生给蒋经国以私人名义写了封信,言辞恳切,

动之以情,晓之以义

展开剩余94%

7月25日《人民日报》将这封信公开发表,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借用鲁迅先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更是

引起海峡两岸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共鸣。

其实这封信背后,是邓小平授意的,而且经由他本人审核的。同时也

代表了大陆官方的意旨。

面对大陆释放出的善意,蒋经国始终坚持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对此,

邓小平表达了强烈不满,

在会见海外华人的时候,义正言辞地说出了上述意见。

与此同时,邓小平指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至少是太缺乏现实感了。

能用一千几百万人口的台湾的现实制度来统一10亿人口的大陆吗?我们曾经多次劝台湾当局,不要这样想,

要搞一个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办法。

1978年以后,大陆方面确实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花了不少功夫。其中也不乏

接近解决台湾问题的机会。

毕竟,邓小平与蒋经国曾经是同学,彼此之间的想法,还是非常了解的。

蒋经国问邓小平:你们为何围着一条大围脖

蒋经国去莫斯科留学,其实是迫不得已。

少年时期

蒋经国曾是个热血青年,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帝国主义者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正在上海读书的蒋经国,时年15岁,正是血气方刚的上海,他跟着其他青年一起,

加入了反英、反日的大游行。

当然,他也承担了后果,被学校开除,蒋介石只好让他去北京学习俄文。

但是他又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游行,被警察关了两周。

后来他受五四思潮影响,说服父亲让他去莫斯科留学。当时国民党从元老子女中选拔出50人和其他人一起赴苏留学,经海参崴穿越茫茫俄罗斯国土,

乘火车前往莫斯科。

经国与14岁的冯玉祥长女冯弗能,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人。

而与他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位原名叫陈绍禹的青年,后来这个人有个大名鼎鼎来的名字—王明。

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蒋经国成为了尼古拉同志,而且加入了共青团。

一个月后,一名叫邓希贤的青年,从法国巴黎千里迢迢地跑了过来。

他被安排到蒋经国所在的班上,担任党小组组长。而这位

邓希贤

,就是

邓小平

求学时两人地交流还是非常热络,当时蒋经国是校刊《红墙》的编辑,而邓小平则是经常撰稿。

对于邓希贤的文章,蒋经国很是喜欢,而且

饭后经常与邓希贤等共产党人一起散步。

当时邓小平等人总是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围脖。蒋经国对此非常不解,就请教邓希贤。

邓希贤告诉他,在法国留学时,中国留学生经常勤工俭学当清洁工捡马粪,一天就能挣够一周的生活费。

因为法国的清洁工

,都是围这样的围巾,所以从法国过来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这么一条。

质量挺好,也挺保暖,自然不舍得扔。

一来二去,

蒋经国渐渐与邓希贤等人熟悉了起来,

而且对于他们的思想和品格,非常赞赏认同。

每当邓希贤等人与国民党子弟留学生发生辩论时,

蒋经国多会站在邓希贤他们一边。

为此国民党子弟非常不满,质问他吃的是国民党的饭还是共产党的饭。而此时蒋经国也会机智地回答说,

吃的苏联的饭。

1926年“中山舰事件”传到莫斯科,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不满,

纷纷对蒋介石进行讨伐。

身为蒋介石公子的蒋经国也跟着中枪。

为排解烦闷,他找邓希贤一诉衷肠。

邓希贤帮其分析了问题,最后告诉他,人固然无法选择家庭出身,但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只要你与父亲的错误行为划清界限,

站在人民一边,大家自然会体谅你。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蒋经国感到宽心不少,也觉得邓希贤确实是个能力很强,原则很强,

而且是个值得信赖之人。

当年年底,因为革命需要,邓希贤奉命回国。得知消息的蒋经国感怀良久,

同学很多,益友难得。

宋美龄阴阳怪气地代回消息

对于大陆方面的来信,

蒋经国选择了已读不回。

因为他心里明白,此信虽是以廖承志名义所写的私人信件,但背后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大陆官方。

为什么大陆方面要以

廖承志

的名义给蒋经国发消息呢?

不仅因为廖承志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更因为他与蒋经国也有着非同寻常的过往。

廖承志父亲是廖仲恺,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

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亲自任命的军校领导人。

当年廖承志随父母来广州读中学,

与蒋经国同住黄埔军校。

廖仲恺比蒋介石大10岁,蒋经国喊廖仲恺为

“世伯”。

廖承志比蒋经国大2岁,蒋经国喊廖承志为

“世兄”

,说两人是

“发小”

,并不为过。

1925年,蒋经国去苏联留学时,两人依依惜别。谁知这一年8月20日,

廖承志父亲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杀害。

母亲何香凝就带着廖承志去了日本,他考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1928年毕业,

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经国心里也清楚,长时间已读不回,反而显得落了下乘。于是他便搬出了自己的继母、蒋介石的遗孀——

宋美龄

让其以长辈的名义回复。

1982年8月17日,人在美国的宋美龄公开回复,上来便说

“承志世侄”

。这倒也能说得过去,毕竟

她与蒋介石廖仲恺是平辈的。

廖承志以兄长的名义给蒋经国写信,

宋美龄以长辈名义回信,显然是刻意强调。

宋美龄说,看了你的电函,本想一笑置之,但是想到了几十年前的事情。

很显然,宋美龄开始追溯过往,大谈当年

蒋介石是如何对廖承志手下留情的。

廖承志1932年在上海从事地下活动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母亲何香凝在国民党元老中,四处奔走,请求能够释放独子。

蒋介石顾及旧情及党内大佬感受,最终同意释放。

抗战中期,身为南方局委员的廖承志再次落入国民党手中,被解往重庆监禁。

蒋介石深思熟虑之后,再予释放。

所以宋美龄在回信中,阴阳怪气地说:“抗战前后,若非先总统怀仁念旧,则世侄何能脱囹圄之厄,生命之忧,致尚希冀三次合作,岂非梦呓?又岂不明黄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理耶?”

宋美龄

虽然逞了口舌之快

,但是并没有阻碍邓小平与蒋经国这两个昔日同窗之间,试图破冰的决心。

邓小平惋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而大陆方面之所以让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是因为1982年7月初,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提到“

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并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大陆方面这才做出了回应。

而且这也不是大陆方面第一次给蒋经国致函。

1978年以后邓小平复出,蒋经国就曾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两岸问题。当时大部分与会者认为,

两岸关系会比较缓和。

但是蒋经国却不以为然,认为太过乐观。

他自认对邓小平比较了解,

两岸情势也会变得复杂。

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国台湾当局“断交”,与新中国建交。据蒋经国日记记载,

他为此难受了很久,

并且对大陆的情感变得复杂起来。

与此同时在这一天,我军停止对进门地区的炮击,

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武装攻击。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提议两岸开放经贸、旅行和通邮。

面对大陆的善意,蒋经国相当敏感。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长此以往,

对台湾必然是利大于弊。

时代洪流浩浩荡荡,海峡两岸都希望可以早日结束敌对、隔绝的状况。说到这,

离不开一个叫沈诚的中间人。

沈诚

是浙江人,和蒋经国算是同乡。毕业于国民党中央陆军官校和台湾陆军大学参谋班特四期,曾经担任蒋经国机要秘书,深得其信任。

1980年左右沈诚前往香港出任《新香港时报》社长兼总编辑,

在蒋经国的默许下,游走于两岸之间。

他还曾经帮蒋经国回溪口老家,拍了一些照片。

1982年10月6日,邓颖超在北京接见了沈诚。沈诚“暗示今天台北的气候,

还不是谈判时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表示“国共合作是

平等的合作

平等的商量

,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而是国共两党商谈。”

为了能够更好将大陆的想法传达给蒋经国,也为了能够带来蒋经国的真实想法,

沈诚成为往来两岸间的“密使”。

在沈诚的运作下,蒋经国不再坚持旧有的“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表示“官民有别”,对纯粹民间的接触、交流,

采取“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的新“三不”政策。

为了照顾岛内各方声音,蒋经国明面上强调不与大陆官方接触,但又让沈诚作为密使与大陆领导人沟通,并准备正式派出代表晤谈,说明蒋经国晚年并非铁板一块,

也想在悠悠中华历史上留下正面形象。

遗憾的是,正式代表还未成行,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逝世。其实蒋经国晚年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邓小平对此也非常担心。但这一天还是来临,邓小平不无遗憾地说:

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

可惜融资买入股票,经国死得太早了。

发布于:天津市

----------------------------------
栏目分类
相关资讯